2017年11月18日至19日,为推动两岸社会福利交流,财团法人中华文化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与厦门大学以“社会福利与社区发展”为主题,接续为两岸社会福利研构新境,举办了2017年两岸社会福利学术研讨会,近百名两岸社会福利专家学者参与此次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台湾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台湾中正大学等两岸科研院校的30余名学者出席会议并作大会发言。
11月18日上午两岸社会福利论坛的专家学者前往莲前街道前埔北社区参观交流,了解和借鉴社区治理实践,并就社区工作、社区治理、共建共创等方面进行座谈。此次社区参访由前埔北社区居委会主任陈建萍为大家介绍社区的具体情况与社区建设经验,参访过程中她谈到,基层工作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工作,要做好这份工作就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多元的社区治理主体,要建立起社区管理服务的一系列配套机制,发挥老百姓在社区治理的主动性,与居委会工作进行良性互动,才能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在座谈会中,在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聂爱霞副教授致欢迎词后,台湾学者与社区人员进行互动,就社区的垃圾处理、车辆管理、心理驿站建设、基金状况等多方面进行深入讨论、解疑答惑,互相了解两岸社区各方面建设的有益经验,相互学习与借鉴。此次社区参访,各位学者获益良多。
11月18日下午起,两岸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两岸社会福利的学术研讨。研讨会历时两天,围绕四个专题展开,分别是“社会福利与社区发展”主题报告、“社区培力与社区产业”子题报告、“福利服务与社区照顾”子题报告、“社区参与及志愿服务”子题报告。开幕式结束后正式进入主题报告阶段,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长景天魁作了题为《发挥中华文化在社区养老中的基础作用》的报告,他为社区(居家)养老发展中遇到的传统养老观念淡薄的难题,以及人口结构变化、人口流动、社区建设滞后带来的难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策。之后中正大学吴明儒副教授也分享了中正大学所成立的全台湾小区教育资源暨小区育成中心(CCERC)的理念与做法,发人深省。中国人民大学李迎生教授立足实际,尝试提出一个本土化的发展型社会福利分析框架——PCG 模型,为创新和完善我国反贫困社会政策提供了一些方向性的思路。元智大学丘昌泰教授以台湾小区营造发展经验为出发点,揭示了目前台湾小区营造的困境,同时提出了若干建立并强化小区治理机制的政策建议。最后,台湾大学薛承泰教授以诗词的形式给了以上四位学者精辟到位的点评,现场掌声雷动,气氛热烈。
之后的三个子题报告研讨会分别在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507会议室与颂恩楼1609会议室召开。在“社区培力与社区产业”子题报告上,金门大学李易骏教授、山东大学高鉴国教授、厦门大学魏爱棠副教授分别在社区培力、社区中心建设与发展、社区认同重构方面分享他们的思考,获得在场学者的赞扬。而台东县鹿野乡永安小区发展协会总干事廖中勋、桃园市龙冈小区发展协会执行长黄进仕则从实务出发,以自身的亲身工作经历与实践经验为大家介绍小区发展的有益经验,引起现场学者的激烈讨论,亦收获了阵阵掌声。在“福利服务与社区照顾”子题报告会议上,西华大学钱宁教授从共建共享谈分配正义理念的创新;南京大学周沛教授提出在实际工作中整合制度性福利与服务性福利,形成福利新的合力;朝阳科技大学萧文高副教授检视了台湾推行社区整体照顾服务体系;台湾实践大学助理教授刘晓春讲述了关于社区共生的一些思考;华东师范大学黄晨熹教授比较我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失能失智居家老人家庭照顾者支持政策,并进行一些借鉴与分析。在“社区参与及志愿服务”子题报告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郑雄飞教授作了题为《多层次“身份”理论构建与福利事业的理性发展》的报告;东海大学曾华源教授就社区参与、志愿服务与社区能力的建构相联系,为与会学者畅谈其观点;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童敏教授则探讨了如今的一个热点趋势——医养结合,该报告引起多位学者共鸣,在互动环节多次被提及;最后,嘉南药理大学助理教授卢禹璁以嘉义县小区志愿服务队为例从小区培力的观点谈小区发展中的志愿服务。
闭幕式由南京大学彭华民教授主持,在两岸学者互赠著作仪式以及中华文化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2017年两岸福利研讨会专案召集人刘邦富作总结发言之后,社会福利学术研讨会顺利落幕。此次研讨会高朋满座、贤者云集,与会学者们妙语连珠,风趣而又引人深思。现场座无虚席,听众反映热烈,互动积极。社会福利是事关人类福祉的伟大事业,社区是福利服务实施的基本单位。近年来,两岸在社会福利与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此次研讨会汇聚了多位两岸专家学者探讨社会福利研究前沿,为未来社会福利建设工作提供了新的合作契机,有力促进了两岸学术交流与对话,体现了“两岸一家亲”理念,对增进两岸同胞亲情福祉、增强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谋求共同发展、形成共谋民族复兴合力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