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于华教授来我院做“口述历史——关于社会记忆与历史权利”讲座
2018年11月12日晚,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郭于华教授“口述历史——关于社会记忆与历史权利”的讲座在联兴楼207室举行。讲座由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易林教授主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荣教授、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徐延辉教授等出席讲座,社会学、人类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及硕博士生百余人到场聆听。
郭于华教授的讲座从五个方面对作为社会记忆与历史权利的口述历史,进行了理论与方法、经验与个案的讲解与分享。首先,郭于华教授从记忆与忘却入手,结合具体的案例,强调记忆是思想和理性的源泉,社会记忆是一个民族的善识和智慧;其次,就历史和权力而言,指出历史的“重新建构”依靠社会记忆,记忆是权力和治理的产物,权力决定什么被记住和什么被遗忘;再次,就个体和社会而言,通过对哈布瓦赫、布迪厄、米尔斯的理论延伸和拓展,强调将文明落实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将个体卑微琐碎的经历和记忆建构为宏大历史叙事的有机部分;继而,就民族志方法与口述历史研究而言,提出在人类学研究转向之后,注重所闻与注重所见同样重要,民族志观察也已逐渐向民族志理解转化。正因此,民族志方法与口述历史研究具有更多的相关性和相似性,并彼此互惠。特别强调,要理解和追求口述历史的真实性,必须基于对历史多样性的追求与接纳,区分经历的过去与被表述的过去之间的差异,辨析历史的真实与情感的真实之间的差别。最后,就普通人的历史权利与历史责任而言,强调人是历史的主体,普通人在追寻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中具有相当的权利与责任,个体的经历都是历史,个体的苦难具有历史的重量,每个人的记忆弥足珍贵,个体的历史不应被遗忘。
辅以鲜活的田野调查案例,郭于华教授在讲座中深入辨析了记忆、个体苦难等概念的社会学内涵,透彻阐发了历史、权力、个体权利与责任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逻辑,生动展示了社会学想象力在洞悉个人命运与社会结构和制度安排之间的作用。由此,为我们厘清并呈现了口述历史作为社会记忆与历史权利的理论脉络和逻辑机制。
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与郭于华教授积极互动,热烈讨论。最后,易林教授总结发言,并对郭于华教授表示感谢。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相信本次讲座启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