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
学院动态
北京大学俞可平教授作题为“古代谥法的政治学意义”的讲座
时间:2019年11月12日 08:57    来源:    浏览:

20191107日晚7点于科艺中心音乐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教授为大家带来一场题为《“死人的政治”还是“活人的政治”——古代谥法的政治学意义》的精彩讲座。俞可平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获得“改革开放30年后30名社会人物”、“全球百名思想家”、“年度学者”等多项荣誉,讲座吸引了校内外众多老师和学生前来参与,现场座无虚席。讲座由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朱仁显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朱仁显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俞可平教授的基本情况,并对俞可平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与欢迎。

俞可平教授以左宗棠考取进士,毕生追求“文正”谥号无果的故事开场。随后,俞可平教授在“为什么我国历史上诸侯大臣如此看重谥号”的问题中正式开始他的讲座分享。首先,俞可平教授指出谥法是历史上流传制度最长的政治制度之一,其指政要权贵死后,根据其生前行迹,由朝廷给予相应称号的一整套程序和规则。其次,俞可平教授提出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官本位主义,其典型属性就是等级特权,而官本位就是强化这种等级特权的重要工具。第三,俞可平教授区分了legitimacylegality的不同,由此从政治学视角解读谥法制度对制造政治合法性的独特作用。第四,俞可平教授分别从“忠”、“孝”、“文”、“武”具体阐述谥法在古代如何发挥其政治评价功能。最后,俞可平教授认为谥法虽然是关于死人身后的名誉制度,实质上却完全是为活人服务的。它对活人政治的功效主要体现在控制话语权、确立核心价值、王朝斗争的政治工具,同时谥法注重树立榜样的意识对于今日建立现代化荣誉体系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讨论环节,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从“谥法与政治锦标赛”、“谥号对生人的政治约束力”、“明清时代册封的谥号最多的缘由”、“增量民主”等问题与俞可平教授进行交流与探讨。

最后,朱仁显院长为讲座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俞可平教授前瞻性学术研究成果是跨学科、以小见大、从静态表象观测变迁时代;他鼓励在座学子学习俞可平先生的治学精神,学会用政治学视角解读传统政治设计,研究古往今来,助力学科与新时代政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