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嘉庚精神 再攀南强新峰
首页  >学术科研  >研究动态
19

2022-10

黄新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划治理:过程、特征与机理
作者简介:黄新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校党委政研室主任/发展规划办主任,厦门大学MPA中心主任黄英,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文章来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摘要】用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既有研究论证了发展规划是一项中国特色的有效治理工具,但对这一治理工具的主体性与过程性缺乏深入探究。以国家层面的五年规划为例,将其嵌入...
查看更多>
19

2022-10

杨方方:风险流转下弱势群体的共同富裕之路
作者简介:杨方方,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文章来源:《学术研究》2022年第9期【摘要】在现代风险社会,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共同富裕进程充满挑战。风险无时无刻不在流转,纵向上风险不断下行和衍生,横向上风险不断由强者向弱者转移。从任一时点看,风险分布都极不均匀,趋向弱势群体聚集。如果外力干预不及时,弱势的内化、固化不可阻挡,弱势群体将被进一步“弱化”。鉴于弱化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助力生理性弱势群体必...
查看更多>
19

2022-10

高和荣:共同富裕型民生建设的历史基础
作者简介:高和荣,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校社科处处长、宣传部部长文章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2年第16期【摘要】共同富裕型民生之所以能够实现,离不开它所依赖的社会条件、文化脉络以及历史之源。民生建设从富裕走向共同富裕,表明整个社会实现了普遍繁荣与普遍富裕,蕴含民生建设的高水准与高质量,体现了民生建设的理想性追求,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
查看更多>
19

2022-10

李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妇女减贫合作的基础、路径与展望
作者简介:李丹,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敖杏林,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文章来源:《理论月刊》2022年第8期【摘要】目前“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外减贫合作研究很少关注妇女减贫,相关研究存在性别视角缺失的问题。补充性别视角可以发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妇女减贫合作建立在深厚的现实基础之上,以中国妇女赋权减贫经验为模板的妇女减贫发展新思路,通过中国与沿线国家的...
查看更多>
22

2022-09

黄新华:以体验师机制助推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作者简介:黄新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校党委政研室主任/发展规划办主任,厦门大学MPA中心主任文章来源:《人民论坛》2022年第14期【摘要】通过对服务需求的精准识别、服务内容的精准调适和服务绩效的精准反馈,“体验师”机制有助于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不论是在政务服务中,还是在医疗、就业、养老和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体验师”机制展示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助推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的创新机制,保障“...
查看更多>
22

2022-09

高和荣:残障人教育机会不平等影响因素及测度——基于J省的实证分析
作者简介:高和荣,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校社科处处长、宣传部部长陈凤娟,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文章来源:《济南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摘要】识别和测度教育机会不平等是实现残障人教育公正的基本前提。从J省残疾人基础调查数据库抽取17165个样本,分教育阶段和出生时期进行回归,并计算残障人教育机会不平等的D指数。研究发现:城乡、性别、障碍类别和等级是影响教育机会获得的重要因素,居住...
查看更多>
22

2022-09

黄新华:构建新时代亲清政商关系的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黄新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校党委政研室主任/发展规划办主任 厦门大学MPA中心主任文章来源:《人民论坛》2022年第Z1期【摘要】“亲”“清”政商关系明晰了政商交往的态度和尺度,对净化政治生态、助推高质量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构建新时代亲清政商关系在取得明显进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内在问题。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
查看更多>
22

2022-09

朱仁显:智慧政府的认知迷思、内在意蕴与建设进路
作者简介:朱仁显,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院长樊山峰,厦门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研究生文章来源:《东南学术》2022年第4期【摘要】当前对智慧政府的理解过于强调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这种对技术的推崇容易导致主体、工具、过程三大认知迷思。本质而言,智慧政府在主体、工具以及过程层面上,应当内在地包涵着如下意蕴:在主体层面,凸显人的智慧与技术的智能;在工具层面,将技术性与社会性并重;在过程层面,强调实质效果与价值...
查看更多>
22

2022-09

吕志奎:制度执行的统筹治理逻辑:基于河长制案例的研究
作者简介:吕志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钟小霞,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博士生文章来源:《学术研究》2022年第六期【摘要】制度执行是国家治理中纵向、横向政府间关系的交汇点,受到参与制度执行过程的纵向、横向主体和卷入其中的各种资源的激励与约束。强化制度执行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然要求坚持和完善党建引领治理机制,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动员与...
查看更多>
22

2022-09

魏丽艳:新时代租购并举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路径
作者简介:魏丽艳,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院党委副书记文章来源:《中国行政管理》2022年第5期【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住房保障的供给已经不能只满足于解决住房困难家庭的民生需求,更多是要关注住房保障制度的公平覆盖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查看更多>
04

2022-07

地方政府土地政策试点实施的动力与机制——基于B市集体土地建租赁住房试点的案例分析
作者简介:严金海,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刘红凯,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文章来源:《中国土地科学》 2022年第5期【摘要】研究目的:分析中央主导的“设计试验”中地方政府土地政策试点实施的关键动力与治理机制,为完善土地政策试点运作机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和过程追踪法。研究结果:(1)在中央加强顶层设计的试点模式下,地方自主探索的创新空间边界受到试点启动和实施等阶段央地多重互动的影响;...
查看更多>
01

2022-07

高和荣、周宇:中国基本型民生发展水平区域差距及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高和荣,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校社科处处长、宣传部部长周 宇,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文章来源:《中国人口科学》 2022年第3期【摘要】文章利用201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面板回归模型研究中国基本型民生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基本型民生发展水平在波动中上升,空间异质性较为显著。高水平和较高水平省份在东部集聚,低水平和较低水平由西部集聚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