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8日,应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邀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政治学研究》副主编,现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秘书长的杨海蛟教授做客厦门大学,以“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推动政治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为题,为广大师生做了一场富有启发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杨教授以自身为引,告诫莘莘学子务必以马克思经典著作为核心,时刻培养党员责任意识,才能不断增强个人创新能力,进而塑造新时代精神。作为政治学学生,对大问题要看得更为透彻,不应崇洋媚外地做学术跟风,应通过研读古今中外的经典,来培养自身的“大仁义、大智慧”。不但要聪明,还要精明,更要英明,思想才能逐渐进步。“正、勤、严、爱”乃合格共产党员所应必备之品格,时刻以博爱胸怀示人,看低自己,方能得善其终。
围绕推动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杨教授对“十九大报告”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杨教授将报告内容分为5大模块,13个部分,详尽分析了我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杨教授指出,与西方的治理理论不同,我国的国家治理必须要把握党的领导,应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辨明中国的特殊国情,才能取得长足发展。当今中国面临7大挑战:1. 发展不平衡,2. 民生问题,3. 社会文明水平,4. 社会矛盾加剧,5. 国家安全,6. 深化改革,7. 党建存在薄弱环节,都需要政治学师生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严格把握学术的主题、观点与方法。
就学术研究而言,杨教授提出,一定要稳抓“魂、命、刚、缘、紧、精”六大方面。魂,即指科研学术务必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灵魂。命,则要求在学术中寻求科学精神,形成独到见解,具备正确科学导向。刚,表明对中国社会及中国问题,要有自己应有的自信。缘,暗含科研成果被拒后,无须过分气馁,多研究杂志及其要求,方能得到编辑肯定。紧,意味要紧跟时代前沿,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来研究理论,而不应该反其道而行之。精,则要求文章要千锤百炼、反复修改,方能水到渠成,事倍功半。
在讲座之末,杨教授再次强调了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政治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指出政治学者必须结合自身兴趣所长,不断积累知识,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为国家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讲座由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罗思东教授主持,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朱仁显教授(主持行政工作)、副院长、党委副书记黄新华教授(主持党委工作)等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一起,聆听了杨海蛟教授的精彩讲座。